古籍修复师:妙手匠心缀补时光碎片-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
新华网 > > 正文
2024 10/22 10:48:25
来源:北方新报

 古籍修复师:妙手匠心缀补时光碎片

字体:

  

    一丝不苟

  常用的修复工具

  胡雅婧修复北京国子监刻本《南史》

  修复室内一人一桌一灯一卷

  古籍修复可以称得上是一门“冷门绝学”。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是全区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,也是较早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的单位。10月初,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修复室,近距离了解几名80后古籍修复师的工作,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数十万册古籍背后的历史和故事。

  “仿佛等待一场续命的手术”

  在内蒙古图书馆四楼的一处角落,有一间远离喧嚣的屋子——古籍修复室。走进这里,时间都变得凝滞了,只见7位古籍修复师一人一桌一灯一卷,安静而专注地工作着,屋里只能听到翻动书页和操作工具发出的细微声响。在他们手中,一张张虫蛀、残破、泛黄的书籍被精心修补着,曾被遗忘于历史中的纸张文字,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,与今人进行着一场别样交流。

  这7名古籍修复师都是80后,拥有10年以上的修复工作经验,但在古籍修复行业中,他们还都是年轻一代。胡雅婧是其中一员。她习惯在自己的工作台上,将镊子、竹启子、剪刀、毛笔、喷壶、排刷以及糨糊等常用的修复工具摆放整齐有序。她告诉记者,为了用着称手,很多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,是使用多年的“老伙计”了。

  从4月份至今,胡雅婧一直在修复明万历31年(1603年)的北京国子监刻本《南史》,这套书为清怡府藏书,比较珍贵。这部古籍从库房中被取出时,表面布满浮尘,包角痕迹已磨损不见,四眼装订的订线也已断开,全书脆化比较严重,后封皮靠近书脊处中部还有大片虫蛀,长度占全书的1/3。

  这样残破不堪的一卷卷古籍,就像经历数百年风雨的“病人”,被胡雅婧放在工作台上,仿佛等待一场续命的手术。为古籍拍照、编写修复档案、制定修复方案等准备工作完成后,修复工作正式开始。

  从封皮开始,修复师要为其清洗脏污,部分缺损严重的封皮还需要用配纸进行托裱。之后,要对每一卷书拆线、拆纸钉、拆包角、清洗书页、处理虫眼等。到了复原阶段,修复师还要对书页进行喷水、压平、折叶、修剪、整理、钉纸捻、穿线、装订等20多道工序。在装订步骤完成后,一本古籍才算真正修复完毕。

  不能用速度和效率衡量的工作

  这是胡雅婧和同事们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。每天早上7点多,修复师们就走进工作室,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。在这间屋子里,他们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,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于自己手中的修补工作,鲜少有休息和交谈。第一次观看修复过程,让人觉得这是一份枯燥而寂寞的工作,但修复师们却不约而同地说:喜欢这份工作。

  马天歌也是这里的一名修复师。她告诉记者:“也许外行看来,修复每一页古籍都是一样的操作流程。可对于我们来说,每一次修复过程,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。面对不同问题,我们要用最适合的方式做出最优的修复。每每看到一页页朽烂的古籍,在手中重获新生,就是我们最满足的时候。”

  古籍经过了漫长岁月的侵蚀,收集到图书馆时大多存在霉变、虫蛀、酸化、脆化等问题,严重影响其保存及阅读,这就需要古籍修复师以高超的技艺为其“治病”,让残损破旧的古籍焕发新生,古籍修复师就是一个个妙手回春的“医生”。

  明代周嘉胄在其著作《装潢志》里曾概括古籍修复师应做到“补天之手、贯虱之睛、灵慧虚和、心细如发”,修复古籍的繁琐精细可见一斑。

  马天歌介绍说,修复古籍的每一步,都要求修复师足够细心和娴熟技术。例如,修复残缺古籍的纸张,不同年代的书籍所使用的纸张大不相同,补纸就要找到和原有书叶材质、纹理、颜色一样的纸张。另外,数百上千年的时光,让书籍变色发黄,修复师要使用合适的染料将补纸染成和原有纸张相近的颜色。

  古籍修复不是能用速度和效益衡量的工作。面对珍贵的古籍,所有动作必须细心再细心。修复一张破损严重的书页,技艺娴熟的修复师往往需要一到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。

  古籍修复师在工作过程中,要严格遵循“修旧如旧、抢救为主、治病为辅、最少干预、过程可逆”的基本原则,这样做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修复技术时,可以随时清除之前的修复状态,并改用更为先进的技术。

  给古籍第二次“生命”

  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是全区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,2008年获批第一批“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”,有着非常丰富的古籍存藏。现藏汉文古籍、民国线装文献1万余部、近20万册,蒙古文、藏文、满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约2.3万册,45部古籍入选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》。其中有1/3左右的古籍存在破损、虫蛀、脱页、脆化等问题,需要抢救性保护和修复。

  古籍修复,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珍贵古籍。一册古老的典籍,承载着文化的绵延,经历成百上千年的时光,它们依然能焕然一新,这离不开每一位古籍修复师的努力。

  用指尖修复历史的伤痕,与时间赛跑,给古籍第二次“生命”,正是这些年轻的古籍修复师们年复一年的工作,他们让更多古籍从库房中走出“疗伤”,并在现代社会中活起来、传下去。(记者 查娜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徐红梅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