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钢集团:创新为翼 引领70载奋进路-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
新华网 > > 正文
2024 10/15 10:01:04
来源:新华网

包钢集团:创新为翼 引领70载奋进路

字体:

  70年的建设奋斗历程中,包钢始终坚持科技强企战略,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引领发展,积极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创新型企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,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

  1965年包钢焦煤配比攻关取得重大进展、1966年使用国产1150毫米初轧机成功轧制出第一根钢坯、1971年第一批245×10毫米无缝钢管成功“走下”生产线,打破了中国无法生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困境、1976年成功试轧出我国第一根每米60公斤重型稀土钢轨……在极端艰苦的建厂初期,包钢在塞北戈壁相继建成了高炉、焦炉、平炉以及矿选、钢轧、公辅等各种重点设备、生产系统,创造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多个“第一”,多项产品填补国家空白。

  20世纪90年代,包钢钢铁、稀土两大产业相继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,初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,科技创新进程进一步加快,从单纯的自主攻关步入“引进细化吸收再创新”的更高层次。

  进入新发展阶段,包钢集团顺应时代大势和发展需求,充分释放结构调整效能,以高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,以智能化赋能企业转型升级,以绿色化赢得企业生存未来,实施“优质精品钢+系列稀土钢”战略,不断夯实产品核心竞争力,瞄准地区优势产业用钢,优化调整板、管、轨、线传统优势品种结构,实施战略产品培育计划,打造细分领域拳头产品,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结构调整。

  全国首台套固态储氢系统示范装置、首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用高强耐候抗震热轧H型钢、研发出口H400级过共析高强耐磨钢轨、量产380HB高强度热处理钢轨、发布具有“自修复”能力稀土锌铝镁镀层钢带……钢铁产品高端化、结构优化、生产质量指标提升方面取得的明显效果,打响了“包钢品牌”,夯实了盈利能力。

  “包钢钢轨生产可追溯到1969年生产了第一支钢轨,历经半个世纪,通过设备升级、技术改进、创新研发,目前包钢可生产铁标、欧标和美标等标准钢轨、硬度级别从260HB到400HB的钢轨,基本涵盖了标准内所有钢轨。”包钢股份技术中心钢轨所所长薛虎东表示。

  目前,包钢具备1750万吨铁、钢、材配套能力,涵盖12400个钢种和规格,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,产品应用到青藏铁路、鸟巢、大兴机场、“中国天眼”、三峡工程、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铁路钢轨等国家重点项目。

  为擦亮“稀土之都”这块金字招牌,包钢集团着力当好“两个稀土基地”建设主力军,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,聚力发展稀土新材料和应用产业,加大稀土利用科技攻关力度,推进“稀土+”协同创新,瞄准稀土终端应用新领域,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。

  早在1959年,包钢就自制生产了我国工业规模的第一个稀土产品——稀土硅铁合金,中国稀土工业就此在包钢发端。现阶段,包钢承担了约三分之二的国家稀土总量控制指标生产任务,稀土选矿、冶炼分离、金属产能产量全球第一,磁性、抛光材料产能均居世界首位,每年供应全国稀土原料产品60%以上、全球40%以上。

  其中北方稀土自主研发的“断热稀土玻璃涂层”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首批次新材料,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;可批量生产出满足闪烁晶体生长需求的晶体级无水稀土卤化物,实现高端稀土功能晶体材料国产化;“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节能降碳技术”入围各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“原材料工业20大低碳技术”,成为行业节能降碳领跑者;稀土院天津分院与中纺院天津纺科联合研发的“稀土光蓄热抗菌纤维制备及其面料关键技术开发”获得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绿色先锋奖,成为“稀土黑科技”进入纺织科学领域的新鲜力量,让稀土新材料走进百姓生活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包钢成功研发出兼具优异耐热、耐候、阻燃、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的环保高性能系列稀土助剂关键技术,制定了我国首个环保PVC稀土复合热稳定剂行业标准,打破了国外高端助剂技术壁垒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  “不到一年的时间,我们就研制出第一款PVC型材用的稳定剂并且在下游厂家得到了验证,产品性能优于当时的进口稳定剂。同时,上级公司及时提供帮助,帮助建设用于扩大生产的中试线,联系下游企业进行项目合作,有力的政策支持促成了一款稳定剂技术500万元的项目转化。”北方稀土瑞泓(包头)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副部长吴豪说道。

  同时,包钢积极推动稀土产业与新材料新能源耦合发展,自主研发行业首台套固态储氢装置,并推动在叉车、装载机等领域应用,驱动稀土固态储氢产业齿轮转动,为工业用氢、储氢贡献了“包钢智慧”。

  据了解,2024年上半年,包钢集团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.7%,其中“两个稀土基地”领域研发投入达到15.52亿元,创历史新高。目前,包钢集团所属企业中有48家高新技术企业,被认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、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、国家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1家、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11家、省级“创新型”中小企业6家、省级“科技型”中小企业5家。(杨静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石毅】